苏州“十二五”期末现代农业园区面积将达100万亩
苏报讯(记者顾玲)全市“四个百万亩”已全部细化落实到镇和具体田块,实现100%落地上图。昨天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建设现场推进会透露,今年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7.5万亩,总面积已达78.5万亩,到“十二五”期末将达到100万亩。市委副书记陈振一出席会议并讲话。
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我市现代农业亮点纷呈。在太仓东林生态羊场,废弃秸秆“变废为宝”成为山羊的饲料,羊粪收集后再用于农田,形成“田养畜、畜肥田”的生态循环模式。羊场年可消耗各类秸秆4000吨,年产优质肉羊30000头,预计亩均综合效益达1万元以上。
近年我市以保护“四个百万亩”来保障生态发展空间,以“三化”(园区化、合作化、农场化)同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以“三业”(生产、加工、服务)联动打造“苏”字农业品牌,以创新驱动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。全市现代农业6大类21项监测指标连续3年位列全省首位。今年以来,各项监测指标继续领先全省。小麦和水稻单产分别达到350.7公斤和625公斤,均创出历史最高水平,粮食总产量22.5亿斤。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超过65%,高效设施农(渔)业面积超过41万亩,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%。
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,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水准、形态面貌、科技支撑、综合效益、经营机制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拓展。吴中区围绕西部山区特色农业区、中部沿太湖高效农业区、东部平原传统农业区三大板块,大力推进西山、太湖和澄湖三大农业园区建设,目前,太湖多基因生物产业等重点项目已开建,现代生态科技园区形态初显。
在听取了各地现代农业建设情况后,陈振一指出,各地各部门要在“四个百万亩”落地上图基础上及时制订落实长效管理措施,提升发展水平;着力构建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,大力发展符合苏州实际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,提升农业的规模化、集约化、产业化水平;着力打造“苏”字品牌特色农业,提高资源利用率、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;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,打造江南田园,为美丽苏州增彩添色;着力健全强农惠农政策制度,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。
市领导陆留生、蒋来清参加会议。
(文章来源:苏州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