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夏中部旱塬上的“科技绿洲”
发表日期:2016-05-19 10:10AM 阅览次数:
从事17年冷凉蔬菜采摘的邓邦洪是云南人,他正手持对讲机“指挥”着50多名专业采菜工有序工作。皮肤黝黑的邓邦洪告诉记者,每年4月到9月,他们都会来这里采摘菜心、芥蓝,采菜工每采1斤蔬菜会有6毛钱的收入,一位专业的采菜工每天的收入可达300多元。
先进的农业技术托起了这片旱塬上的“绿洲”。在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物联网信息中心大屏幕上,通过34个视频源每半个小时上传的数据,园区内80多座大棚的室内温度、湿度,土壤温度、水分以及光照值一目了然。物联网信息中心还能对各种蔬菜的种植时间、栽培负责人、管理进行追溯,这些数据最终将会与电商相连,让消费者对蔬菜的生产流程一清二楚。
“物联网信息可以对相关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实时监测,并对蔬菜生长环境进行远程智能控制。它还是园区管理的‘管理员’,园内公司无需每天到现场盯着工人工作,用手机就能随意调取画面。”科技园互联网信息中心平台负责人卢斐说。
走进园区,与普通温室大棚不同,科技园新建的跨度15米、长100米的大棚宽敞明亮,大棚内丝毫没有闷热的感觉,棚内盆栽的小西红柿长势正旺。
据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杨子强介绍,新建大棚采用无焊接大跨度钢架结构,大棚的防风能力明显增强,使用寿命更是可达50年。科技园每个大棚的投入在30万元左右,比普通大棚高出18万元。由于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技术,加上盆栽种植的方式每年可延长2个月的生产期,每座大棚每年的效益可达8万元,比普通大棚至少高出3万元,而这还不算省去的人工成本。
此外,因为标准化管理,这里更像是一座井井有条的工厂。2013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的马丽既是科技园的一名技术员,又是一名标准化生产的“监工”,除了每天将种植、施肥、温度、病虫害等及时汇报,她还要向杨子强汇报各项种植技术标准化的落实情况。
杨子强说,科技园现在总共有80多座大棚,种植的作物有100种之多,种植标准化使得蔬菜品质更有保证,效益也更高,将标准化和专业化结合起来才是农业发展的最终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