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市农林科学院:用科技“跨越”自然障碍三创旱地小麦高产纪录
发表日期:2016-05-17 11:02AM 阅览次数:
自然条件制约难以改变,出路在科技。5月10日,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在洛阳召开,期间与会领导和全体参会人员对洛阳市农林科学院进行了参观考察,查看了“洛麦23”等小麦生长情况,并详细了解了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发展情况。
始建于1941年的洛阳市农林科学院,在“十一五”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能力评估中位列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第二位。该院下设14个研究所,在“旱作节水研究、抗旱小麦育种、牡丹育种栽培、玉米育种、甘薯育种、蔬菜育种”等领域优势突出。
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,洛阳农林科学院拥有国家体系小麦和玉米两个综合试验站,同时也是河南省小麦遗传育种岗位专家依托单位。该院先后育成小麦品种30个,其中洛旱系列品种16个,洛麦系列品种14个。洛旱6号曾三次创旱地高产纪录,2015年万亩示范方亩产达653.9公斤,年推广面积达300万亩,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旱地推广品种。洛麦23,年推广面积500万亩,被农业部列为2016年黄淮麦区主推品种。
走出试验田,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。农业科技成果,只有通过平台转化为生产力,才能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、农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、真正帮助农户增产增效,才能有利于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显现。2013年,洛阳市农林科学院与农发种业联合组建了洛阳中垦种业公司,从事全院小麦、玉米的成果转化与经营,创新开展“人员委派进入、科技资源共享、各类产权明晰”的合作新模式,开了地市级科研院所与上市央企合作的先河。
科技下乡惠农民。科技下乡常态化、科技服务田间化、驻村帮扶精准化、科技培训课堂化、基地建设标准化是洛阳市农林科学院“做服务忙转化”的生动体现。近年来,洛阳市农林科学院每年组织科技下乡120多次,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,建设示范基地30个以上,推广新品种、新技术40个以上,科技服务已成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、农民增收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。 (董豪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