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临储改革:市场要什么农民种什么
目前,东北地区农民已进入春耕,“调结构”、减少玉米播种面积是今年东北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。
农业部信息中心信息分析处副处长徐伟平表示,国家宣布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后,农民已出现积极变化,开始思考市场要什么。不过,由于具体改革方案出台滞后,不少农民已经买了玉米种子。从农业部种植意向调查来看,今年玉米种植面积的调减幅度不会很大,但可望出现12年来的首次减少。
不久前农业部发布的《中国农业展望报告(2016~2025)》预测,2016年,玉米种植面积将同比下滑3.1%,降至3695万公顷;产量则下滑4.2%至2.15亿吨。
产量下滑幅度超过面积的下滑幅度,是因为今年一些来不及调整种植结构的农民,会倾向于减少投入,降低损失。
徐伟平表示,玉米收储改革正把农民推向市场。“过去,东北农民坐在炕头上就把粮卖了”,而农民的种植行为很简单———种产量高、水分能达到国标、临储愿意收的玉米,不必考虑市场的品种、品质需求。但现在,这样的做法行不通了。 不过,由于玉米库存太大,东北地区的调结构任务非常艰巨。种什么,成为农民最彷徨的问题。“我们在调研中也了解到,农民希望政策早落定的呼吁非常强烈。农民说,什么政策都行,但要早,让他们可以提前有所准备。”徐伟平说。
目前,中央和有关部门虽已明确价补分离的改革基本思路,但补贴金额和补贴方式迟迟未公布,具体补贴方案未能如期在春耕前出台。
徐伟平说,一些因素导致了今年东北的玉米播种面积不会大幅缩减。
一是很多农民春节前就买了玉米种子,有的大户甚至已经花了十几万园购买种子,只能种玉米了;二是有的地方由于连续种植玉米,施播的农药导致其地力不适合马上种植别的作物。
也就是说,有一大批增量玉米还要进入市场,今年秋收可能会出现卖粮难情况。不过,国家有关部门此前明确,为应对出现大范围卖粮难风险,国家仍将安排符合条件的企业入市收购。
徐伟平认为,最近两三年,将是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过渡期。未来10年,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将取得明显成效,供需形势从过剩逐步过渡到平衡偏紧,上下游产业实现均衡发展。
而农民已出现一些积极行为,主动适应市场。“政府不收了,农民自己就会打算。”徐伟平说。比如,一些农民开始种植青储玉米以及甜玉米、糯玉米、白玉米等专用玉米,黑龙江一些农民开始考虑重新种植大豆,并且向种植优质、专用、高蛋白大豆方向发展。
与此同时,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在调整。徐伟平在东北调研中了解到,由于玉米收益下降,一些租地大户要 求降租金或退租,部分通过协商得到了解决。相比于租地模式,农民带地入股组成土地股份合作社,使租金内化的模式,展现了更多消化市场波动的能力,有的合作社正择机扩大规模。徐伟平判断,这一轮市场波动后,土地可能会更多向股份合作社集中。
对于补贴制度怎么改,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。徐伟平认为,应该让补贴和品种脱钩,设立生产者综合补贴。“既然要调整结构,就应该让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自己决定种什么”。这样做的话,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也比较低。她认为,作为政策引导,可以分地区设置补贴,例如一些主粮的优势产区是确定的,就可以在这些地区加大补贴力度,鼓励主粮生产,保障粮食供给。
[责任wuyang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