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田里的别样青春
青春是火热的,是人生中的一道风景。
在相城区,有这样一群青年人,有的走出校门当起了职业农民,有的走下讲坛走进了蔬菜基地,有的专注于水产养殖技术指导,有的一门心思推动农业机械化,他们把火热的青春奉献给了广阔的田野,用农田里的别样青春筑就了一道人生中最亮丽的风景。
硕士研究生变身职业农民
她是一名硕士研究生,也是相城区北桥街道漕湖农发生物农业有限公司的一名职业农民,专业从事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生产指导。
她叫戴云霞,来自苏北农村,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,对农业有着一种自然的亲近感,高考就选择了农学这个专业,走进了扬州大学农学院。
200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,戴云霞先是到一家微生物肥料公司做技术员,2012年9月来到苏州,加入了漕湖农发生物农业有限公司。记得临到漕湖前,父亲开玩笑地说:“早知道你要种菜,就不用花钱读那么多年书了,直接在家跟我学就行了。”父亲的话虽不是责备,但话里充满着父辈们对子女的希望,靠种地含辛茹苦供女儿上大学,图的是女儿有一份体面的工作。
戴云霞懂父亲的心思,但她更想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,做一名职业农民同样很体面。
三年多来,戴云霞一直在田间地头学习,对蔬菜方面的知识从一知半解到逐渐融会贯通,得心应手。她还主持引进了20多种新品蔬菜,并且在基地大力示范和推广无公害、绿色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。2014年,她被评为阳澄湖农业突出贡献人才,同年被相城实验中学聘为“校外农技辅导员”。
戴云霞是一名合格的农技辅导员。她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和设施做规划,安排合适的种植品种和技术指导,遇到疑难问题时,请教有经验的专家或同行再三确认。她还精心准备课件,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农耕文化的认知。
走下讲坛走进蔬菜基地
带着农业梦想走进梦里,在梦里追逐农人的精彩舞台,并走下讲坛走进蔬菜基地,让梦想成了现实。
相城区北桥街道漕湖农发生物农业有限公司的职业农民吴乔见,本来不是学农的,2007年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后,在家乡的一个小城市当老师,从事中学生物教学。
在许多人看来,教师工作是清高的,但吴乔见的心里有个农业梦想,他要让自己青春岁月到农田里去燃烧。2009年,他没敢告诉家里人,辞去工作后在网上联系了一家养殖公司,一个人偷偷跑到了湖南。
“回想起以前的偷师学艺的过程,简直可以说是个奇葩”,吴乔见回忆说,“农业上成长最快的阶段是在浙江长兴那几年,学的东西真的很多,虽然吃了不少苦,但觉得很值得,让自己成了一名合格的现代农人。”
农业上每走一步都很艰辛。2015年5月20日,吴乔见走进了漕湖生物农业产业园,成为相城区的新农人。以前是教学生,现在是教农民,通过指导他们的田间生产技术、生产规范,用现代知识和青春热情,与农民们一起建设新农村。
结缘虾蟹潜心科研修正果
专注虾蟹养殖6年,全程参与了“太湖1号”青虾的引种、试养与扩繁工作,参与了“长江1号”河蟹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的研发和建设,获得相城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,成为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,在相城区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的张卫业,让自己的青春变得十分充实。
张卫业是2010年3月进入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的。当年,产业园引进青虾新品种“太湖1号”,他全程参与“太湖1号”青虾的引种、试养与扩繁工作,重点开展“太湖1号”青虾池塘养殖适宜的放养密度与适宜的养殖条件等专题工作,经过两年的研究,全面掌握了“太湖1号”青虾的池塘生态养殖技术,并指导当地养殖户开展“太湖1号”青虾池塘生态养殖,亩产提高了近20公斤。2012年,产业园引进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,即河蟹新品种“长江1号”进行试点及推广养殖,他作为技术骨干具体开展了亲本选育、大眼幼体培育、扣蟹培育和河蟹养殖等工作,综合运用循环水养殖技术、微生态制剂应用技术、池塘微孔增氧技术、水质在线实时监测技术进行创新性研究,取得较大突破,平均规格较之前提高了约10%,产量提高15%以上。
熟悉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人都说,张卫业是“江苏省青虾苗种繁育基地”建设的功臣。他促成了产业园及周边地区的虾蟹养殖良种体系建设。2014年获评阳澄湖农业突出贡献人才。
子承父业推进农业机械化
他的父亲是相城区望亭镇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伟琪,正因为父亲的缘故,他高考时选择了扬州大学农资专业,毕业后子承父业当起了农民。
朱?德当农民其实也有过犹豫。扬大毕业时,他想过去寻找一份在大多数人眼中值得骄傲的职业,但想到在苏州农科院毕业实习时引发出来的对农业的兴趣,看到父亲长年累月在农田里的操劳,最终还是做起了父亲的帮手。
来到望亭时正是夏天,朱?德看到好多人在田边背着药箱拖着长长的皮管在给水稻除虫,父亲告诉他,除虫很吃人工,二三十个人一天只能除虫一百多亩地。
要是有个除虫的机器就好了,朱?德的心里活动开了。偶然听闻有进口植保机械可以在田间行走,他和父亲开车去湖州、南京有植保机的地方实地考察。当时,国内只引进了30台这样的机器,而使用的仅有几台。在他的劝说下,父亲拍板买了一台植保机。从此,一台有机植保机、一名驾驶员、一名配药员,两人一天就可除虫200多亩地,既节省人工又提高了效率。从父亲的眼神中,从员工的笑意中,他体会到了一份成就感。
在朱?德看来,子承父业当农民非常值得。这不,2014年9月他女儿出生时,医院护士填写孩子父亲信息时询问他的职业,他回答说是农民,护士疑惑地抬起头再问,他还是坚定地说是农民。
如今,朱?德当起了当地合作社的理事长,带领30多户农民,掘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