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油杂62

作物名称油菜
审定日期2011
审定代号国审油2011021
研发单位华中农业大学,2063A×05-P71-2
系谱华中农业大学,2063A×05-P71-2
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种。苗期长势中等,半直立,叶片缺刻较深,叶色浓绿,叶缘浅锯齿,无缺刻,蜡粉较厚,叶片无刺毛。花瓣大、黄色、侧叠。长江下游全生育期230天,与对照秦油7号相当;株高147.8厘米,一次有效分枝数7.8个,单株有效角果数333.1个,每角粒数22.7粒,千粒重3.62克。菌核病发病率20.59%,病指9.35;病毒病发病率4.86%,病指1.74。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,抗倒性较强。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,平均芥酸含量0.45%,饼粕硫苷含量29.68微摩尔/克,含油量41.46%。春油菜晚熟组全生育期140.5天,与对照青杂2号相当;株高157.1厘米,一次有效分枝数5.17个,单株有效角果数231.2个,每角粒数25.53粒,千粒重4.11克。菌核病发病率17.75%,病指8.52,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。抗倒性强。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,平均芥酸含量0.00%,饼粕硫苷含量29.64微摩尔/克,含油量43.46%。
产量表现2009~2010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177.3千克,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12.5%;2010~2011年度续试,平均亩产168.5千克,比对照增产4.7%,两年平均亩产172.9千克,比对照增产8.6%;2010~2011年度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180.3千克,比对照增产6.9%。2009年参加春油菜晚熟组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260.7千克,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4.2%;2010年续试,平均亩产248.8千克,比对照增产6.5%,两年平均亩产254.7千克,比对照增产5.3%,2009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207.8千克,比对照增产3.0%。
栽培要点长江下游区:1.育苗移栽9 月中下旬播种,每亩密度8000~10000株;直播每亩密度15000~20000株。2.氮、磷、钾、硼肥配合施用,每亩施用纯氮12~15千克,60%~70%基施;五氧化二磷4~5千克,全部基施;氧化钾5~7千克,60%基施;硼肥1.0千克,全部基施。及时早追苗肥,力争冬至前单株绿叶数达到10~12片;迟栽、土质差或底肥少的弱苗田块要配合中耕松土适当增加苗肥,促早生快发;看苗适当施用腊肥和苔肥。3.苗期防治蚜虫和菜青虫,初花期综合防治菌核病。春油菜区:1.4月初至5月上旬播种,条播或撒播,播种深度3~4厘米,亩播种量0.4~0.5千克,每亩保苗15000~20000株。2.底肥每亩施磷酸二胺20千克、尿素3~5千克,4~5叶苗期每亩追施尿素3~5千克。3.及时间苗、定苗和浇水。4.苗期注意防治跳甲和茎象甲,花角期注意防治小菜蛾、蚜虫、角野螟等害虫。
适宜区域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在上海、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。还适宜在内蒙古自治区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甘肃、青海两省低海拨地区的春油菜主产区种植。根据农业部1505号公告,该品种还适宜在湖北、湖南、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。
修改日期2014-04-25 23:40: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