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阳19号

作物名称小麦
研发单位绵阳地区农科所1979年从“绵阳11号”大田中选择的变异单株。原代号76—3(19),经审定命名为“绵阳19号”。
系谱绵阳地区农科所1979年从“绵阳11号”大田中选择的变异单株。原代号76—3(19),经审定命名为“绵阳19号”。
特征特性春性,早熟品种。幼苗浓绿、近直立,叶型微散,分蘖力强,成穗率高,穗长方形,白壳,顶芒,红粒,穗长10一12厘米,小穗数20个左右,穗粒数50粒左右,千粒重50克左右。株高90厘米左右。全生育期192天左右。品质较好,1984年商业部四川粮科所测定,含蛋白质13.18%,出粉率81.3%。高抗条锈病,1983年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,成株期对我省当前主要条锈病生理小种条中19②、21、22,23、25表现免疫;较耐白粉病,易感赤霉病。
产量表现1983年参加省区试,平均亩产625.4斤,比对照“绵阳11号”增产8.6%:1984年平均亩产542.1斤,比对照“绵阳11号”减产2.3%.1984年省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555.7斤,比对照“绵照11号”增产2.6%。1984年全省种植面积30余万亩。大面积生产示范一般亩产700斤左右,高的可达900斤左右。
栽培要点10月25日至11月5日播种为宜。亩基本苗10—14万。亩施纯氮25斤左右,配施磷钾肥,底肥占70%,分蘖肥占20%拨节肥占10%。中耕除草1—2次,春节前灌水一次,抽穗后防治蚜虫。
适宜区域丰产性较好,适应性较广,平坝、丘陵区均可与“绵阳11号” 配合种植,在条锈病常发区可扩大推广。
修改日期2014-04-25 23:48: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