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物名称 | 玉米 |
审定日期 | 2003 |
审定代号 | 国审玉2003067 |
研发单位 |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,母本为通系5,来源为多个自然授粉品种S2早代系组成的改良群体;父本为366,来源为获唐白42×衡白522。 |
系谱 |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,母本为通系5,来源为多个自然授粉品种S2早代系组成的改良群体;父本为366,来源为获唐白42×衡白522。
|
特征特性 | 幼苗叶鞘紫红色,叶片绿色,叶缘紫色。株型半紧凑,株高204厘米,穗位95厘米,成株叶片数19片。果穗圆锥型,穗长17厘米,穗行数14行,花药淡黄色,颖壳绿色,花丝紫红色。穗轴白色,籽粒白色,硬粒型,百粒重28.7克。出苗至成熟93天,比苏玉糯1号晚2天,需有效积温2200℃。
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,中抗大斑病,感小斑病,高感茎腐病,高感矮花叶病,高感玉米螟。
鲜穗感官品质、色泽、糯性为1级;气味、风味、柔嫩性、皮薄厚均为2级。品质总评2级。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(北京)测定,籽粒容重为784克/升,粗蛋白含量10.79%,粗脂肪含量4.51%,粗淀粉含量75.74%,赖氨酸含量0.32%,直链淀粉占粗淀粉总量0.72%。达到糯玉米标准(NY/T524-2002)。
|
产量表现 | 2001~2002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,2001年平均鲜果穗亩产809.4公斤,比苏玉糯1号增产9.5%;2002年平均鲜果穗亩产749.0公斤,比苏玉糯1号增产12.3%。 |
栽培要点 | 适宜密度为4500~5000株/亩,注意防治茎腐病、小斑病、矮花叶病毒病、玉米螟等病虫害。 |
适宜区域 | 适宜在广东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上海、广西、江苏南部、安徽南部种植。矮花叶病、茎腐病重发地块慎用。
|
修改日期 | 2014-04-26 01:11:19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