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高产优质水稻品种D优158

作物名称水稻
审定日期2006
审定代号国审2006025
研发单位D62A*蜀恢158
系谱D62A*蜀恢158
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,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,全生育期与对照汕优63接近,比Ⅱ优838早熟2天。株型紧凑,茎秆粗壮,剑叶挺直,叶色浓绿,株高113.1厘米。2006年四川种都种业有限公司在适宜地区安排D优158新品种生产展示千余亩,其中在成都市郊新都区连片集中上百亩,成功地向广大农民展示了新品种D优158的丰产性、稳产性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。优势表现在产量高,典型田块资料统计结果平均亩产1300.06斤,比四川省区试对照品种冈优725亩产高104.06斤,增产8.0%。产量构成因素平均每亩有效穗数16.3万穗,穗长25.5~28厘米,每穗总粒数182.7粒,结实率80.4%,千粒重28.2克。秧龄弹性大,在新都区斑竹园镇对八户农民的调查,旱育秧三月二十四日播种,五月二十八移植,平均秧龄达六十五天,本田前作小麦或油菜,生产管理按照农民的上年习惯水平,平均亩产达到1321.4斤,较同田对比的冈优725增产8.9%。.产量结构为亩有效穗14.69万,穗平着粒数187.5粒,结实率82.6%,千粒重28.7克。分蘖力强,生产试验秧龄25天移栽,基本苗仅2.61万,最高苗达到30.64万。穗大粒多,有效穗在13.6万时穗平着粒数达239粒; 有效穗在15.57万时穗平着粒数达192.8粒,具备高产的穗粒结构基础。适应性和抗逆力较强,国家区试中对稻瘟病鉴定结果强于对照;今年在成都市郊蒲江县稻瘟病常发区做生产试验,田间稻瘟病表现苗瘟无,分布于各地千余亩的生产展示全面增产,同时也经历了今年夏秋特高温不利气候的影响,结实率正常。
产量表现 D优158于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,平均亩(666.67平方米,下同)产1198.04斤,比对照汕优63增产4.46%,达极显著水平;2005年续试,平均亩产1189.8斤,比对照汕优63增产7.10%(极显著);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193.92斤,比对照汕优63增产5.76%。2005年生产试验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.40%。
栽培要点1、种子处理:晒种—药剂浸种,用使百克一小袋兑水2斤,搅拌均匀后倒入2斤种子浸泡10-12小时。随后去除药水,清水浸泡48小时以上,其间换水1-2次。   2、旱育秧及秧田管理:按本田亩用种2.0斤备种;精细整理苗床,深沟高厢,施足底肥底水,适时早播,浅盖细土,化学除草。必要时应采取保温措施。保持厢土湿润,出苗后及时追肥,补水,防治病虫害,培育壮秧。秧龄35-45天,以不超过45天为宜。注意施药防治秧田二化螟、蚜虫、青(立)枯病等。   3、本田准备:可采用两种移栽方式:一是免耕抛秧方法,前作收获后立即淹水泡田48小时以上,待田面无水层时,施足底肥,采用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混合均匀撒于全田。底肥应占总肥量的60-70%。二是翻耕抛(插)秧方法,前作收获后翻耕炕土,施足底肥,淹水泡田。   4、适时移栽(抛),栽足基本苗: 一般亩抛1.5-1.8万株,亩基本苗8万左右。抛秧后保持田面无水层,土壤含水饱和。插秧以宽窄行为宜,亩栽1.5万穴左右。抛(栽)秧扎根立苗后(一般抛秧后5-7天)浅水灌溉,及时追施促蘖肥,亩用尿素3-5公斤均匀撒施。促进秧苗早生快发,低节位分蘖成大穗,充分发挥本品种的大穗优点,为高产打下物质基础。   5、本田管理:总用肥量每亩纯氮16-20斤为宜,肥料三要素之比为1:0.5:0.7。磷肥作底肥一次性全施;钾肥底、追各半,追肥于晒田后复水时追施;氮肥一般底、追比例为6-7:4-3,追肥分2-3次实施。灌溉原则掌握干湿交替,不可长期淹深水。抛秧栽培在立苗前做到田面无水层,土壤含水充足;追施分蘖肥后浅水灌溉。抛后15—20天(或亩苗数达到18—20万)排水晒(晾)田,并根据田间长势决定晒田时间和程度。由于D优158的叶色较深,在晒田时不要过分强调叶色褪淡而过度控苗。晒田复水后采用后水不见前水的方法,干湿交替,保持根的活力。根据D优158穗大粒多的特性,科学地调控肥、水供给,使之达到穗大、粒多和粒重协调发展,促进产量显著提高。综合防治病虫害,重点是根据预测预报防治二化螟和监测防治纹枯病。
适宜区域适宜在云南、贵州、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(武陵山区除外)、四川平坝区丘陵稻区、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。 本品种2006年在安徽、湖北、河南、广西、江西、湖南等地作一季中稻进行试种,其丰产性、抗性、适应性与国家区试表现一致。
修改日期2014-04-25 23:40:18